《云南省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簡介》。本期“糧食作物部份”,包括“作物物種多樣性控制病害技術”、“優質鮮食玉米‘甜糯888’”等在內的47項農業科技技術和新產品科技信息,這些科技成果均通過省級以上成果鑒定、品種審定或獲得科技獎勵,具有技術成熟、配套完善、直接適用于生產的特點,為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全省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云南省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簡介 (糧食作物部分) 云南省科學技術廳 二○○九年五月
云南省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簡介 編委會 主 任:龍 江 副主任:洪世奇 許惠然 編 委:丁 鯤 秦 穆 龍云鋒 楊愛民 孫 進 吳 杰 李 佳 曹大明 丁 濤 王雪升 龍向東 李 雯 陳洪堤 譚瓊華 陳志偉 劉麗娜 說 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云南省農業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科技部門的指導下,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新品種選育、優質農產品開發、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形成一批核心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為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積極展示“十五”以來在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支持下我省取得的農業重大科技成果,提高全省科技工作的影響力,促進技術轉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云南省科技廳將面向社會推介一批各類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和新產品信息。 2009年,云南省科技廳在向各相關單位廣泛收集技術成果和產品信息的基礎上,經專家咨詢和專題研究后,遴選、匯編形成了包含“糧食作物”、“畜牧產業”、“林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等四個類別的《云南省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簡介》。本期“糧食作物部份”,包括“作物物種多樣性控制病害技術”、“優質鮮食玉米‘甜糯888’”等在內的47項農業科技技術和新產品科技信息,這些科技成果均通過省級以上成果鑒定、品種審定或獲得科技獎勵,具有技術成熟、配套完善、直接適用于生產的特點,為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全省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時間倉促,編寫過程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讀者諒解并多提寶貴意見。 目 錄 技術簡介:以創建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理論為指導,開展物種多樣性控制病害研究,從不同作物品種的遺傳背景、農藝性狀、作物對水分養分利用的互補關系、田間小氣候變化與病害發生的相互關系等方面系統研究作物物種多樣性控制病害的基本原理,在明確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發明8項利用作物物種多樣性控制病害專利技術:構建作物搭配、種植模式和規格、田間管理等技術體系和標準。小春作物多樣性技術應用小麥與蠶豆,大麥與蠶豆多樣性混栽對蠶豆褐斑病、銹病防治效果達60%左右。對小麥銹病的防治效果達45%以上,畝增產糧食8-12%,減少農藥使用量50%左右。蠶豆根瘤菌增加1倍左右,農民畝產增收80-100元。大春作物多樣性技術應用玉米馬鈴薯多樣性混栽對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與凈栽相比達到75-89%,畝增產糧食10%左右,減少農藥使用量60%。水稻遺傳多樣性技術推廣示范全國推廣2265萬畝 。2003年水稻遺傳多樣性技術推廣示范827萬畝。研究結果在Piqntdisease等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28篇,出版專著1部。 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技術來源:國家級和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農業大學科技管理處 聯 系 人:董文漢 5 聯系電話:5227713 郵編:650201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金黑公路云南農業大學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1998-2000年,麗江市農科所協同云南省滇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福建省農科院稻麥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等單位,在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合作研究超級稻育種和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從全國引進新近育成的超級稻品種33個,鑒定篩選出產量15-17噸/公頃的品種13個,兩系雜交稻組合3個,三系雜交稻組合7個,常規稻品種3個;云南濤源水稻超高產的光溫綜合生態效應,日均輻射強,生長期基于低夜溫效應顯著延長,水稻生長期具有豐足的太陽輻射總量,轉化為高額生物量積累;超高產水稻庫源的多層次結構模式,各層次結構中的主導因素及其對目標因素的貢獻率,形成定量化的超高產指標體系;水稻蘗、葉、莖、穗、根的理想性狀,提出效分蘗、葉齡指標和莖桿抗倒伏鑒定指標;培育庫容量大和生物量高的群體為目標的超高產栽培體系。在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建立的示范片,三年累計示范超級稻面積212公頃,產量由10188千克/公頃提高到13434千克/公頃。適宜在云南中南部推廣應用。 技術來源:國家級計劃 單位名稱: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楊高群、彭桂峰等 聯系電話:0888-5121611 郵編:674100 聯系地址: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祥和路229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為克服冬季馬鈴薯育種過程中種薯易退化和留種困難等技術障礙,采用組培技術,異地同步生產種薯和種薯冷藏過夏等技術,建立中國第一個冬作馬鈴薯育種體系。利用周年生產種薯、一年多季評價、根據產業區劃細化育種目標等技術措施,選育出冬作高產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抗青9-1”和外銷冬作馬鈴薯新品種“云薯501”。適合炸片,可以代替大西洋品種,對解決冬季炸片原料短缺具有重要意義。“抗青9-1”是我國第一個集高產、抗青枯病和適宜炸片為一體的優質加工專用品種。另外,生產“會-2”、“合作88”、“抗青9-1”和“云薯501”“等優良冬作品種的組培苗205萬株,脫毒原原種491萬粒,生產合格種薯54.5萬噸,完善了脫毒、組培、快繁技術和微型薯生產技術。在云南的德宏、昆明、文山、思茅、版納等州、市示范,帶動其它州市和四川、貴州等周邊省區冬馬鈴薯的發展,共示范推廣“會-2”、“合作88”、“抗青9-1”等冬馬鈴薯新品種167.38萬畝。 技術來源:國家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隋啟君 聯系電話:0871-5892542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2000年底建成集育、繁、推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科研單位+基地+農戶”專業化運作的脫毒種薯基地滇西北馬鈴薯脫毒微型原原種擴繁基地。擁有組培室150㎡,標準網室3210㎡,連體鋼架大棚7580㎡,溫室快繁室120㎡,微型薯貯藏及基地辦公用房304.6㎡,供水系統2套,配備先進儀器設備34臺(件)。具備年生產脫毒試管苗50萬苗,微型薯200萬粒的生產能力。選育出“麗薯1號”、“麗薯5號”及212等一批馬鈴薯新品種(品系),引進篩選出“內蒙7號”、“津引8號”等馬鈴薯早熟優質品種,并參加全國馬鈴薯中晚熟組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四個片區16試驗點的試驗,產量及干物質含量居第一位,平均畝產1780.2千克,比對照增20.9%,其中在青海西寧畝產達3417千克。1998-2001年,基地累計生產脫毒試管苗109.7萬苗,微型薯307.4萬粒,繁殖原種528畝,一級種5871畝,生產原種649.1噸,一級種6994噸,推廣脫毒馬鈴薯25萬畝。 2001年先后通過麗江地區和省審定 技術來源:國家級計劃 單位名稱: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王紹林、和忠等 聯系電話:0888-5121611 郵編:674100 聯系地址: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祥和路229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結合馬鈴薯、玉米、水稻、果蔬等農作物種植狀況,根據宣威的土壤、氣候特點和農作物的需肥規律,在土壤測試、田間試驗的基礎上,把“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關鍵環節融為一體,開發馬鈴薯專用肥、玉米專用肥、水稻專用肥、蔬菜專用肥。“宣農牌”系列測土配方專用肥針對性強、技術含量高、農戶使用方便,具有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節約成本、保護環境的特點,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采集土樣3442個,化驗土樣2.5萬項次,開展肥料田間小區正規試驗129組,其中“3414”肥料田間小區試驗15組,肥效對比試驗335組,建立肥力和肥效定位監測點78個,因土因作物研究設計測土配方配肥19個。初步建立馬鈴薯、玉米、水稻、辣椒作物在不同土壤區域內的施肥數學模型。累計生產“宣農牌”測土配方肥5萬噸,推廣面積125萬畝。經肥效對比點測產,測土配方肥較習慣施肥馬鈴薯增產12%-20%,玉米10%-12%,稻谷6%-10%,,蔬菜10%-15%。 2005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7年蔬菜測土配方施肥榮獲曲靖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宣威市土肥站 聯 系 人:呂云會 聯系電話:0874-7201350;7201352 郵編:655400 聯系地址:宣威市向陽西街135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南省會澤縣優質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完成《會澤馬鈴薯莖尖脫毒技術規程》、《會澤馬鈴薯組培苗生產技術規程》、《會澤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技術規程》、《會澤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技術規程》、《會澤馬鈴薯脫毒種薯(苗)分級技術規程》、《會-2號、合作88號馬鈴薯商品薯生產技術規程》、《會-2號、合作88號馬鈴薯商品薯》等7個地方標準,經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06年8月1日發布實施,填補了省內馬鈴薯無地方標準的空白。《無公害馬鈴薯栽培技術》、《綠色食品馬鈴薯栽培技術》和《馬鈴薯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即HACCP質量管理體系)馬鈴薯質量控制體系技術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從種薯繁育、種薯生產到商品薯生產的一整套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認證、綠色食品A級認證,在生產、包裝、銷售所涉及的活動及覆蓋場所進行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獲得食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認證(即HACCP認證)。適用于全國各地馬鈴薯主產區。 2007年通過云南省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鑒定,2008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會澤縣優質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聯 系 人:蘇順清 聯系電話:0874-5122827 13987434340 郵編:654200 聯系地址:云南省會澤縣城景星路32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引起的晚疫病(late blight)是嚴重危害云南省馬鈴薯生產和產業發展的第一大流行性病害。該項技術是在對云南省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構、晚疫病水平抗性新品種選育、防治農藥篩選、主栽品種晚疫病發生和流行規律、馬鈴薯晚疫病預測預警系統開發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基礎上,結合云南省馬鈴薯生產的實際狀況,總結出以抗病品種的合理利用為核心,針對晚疫病抗性水平不同的馬鈴薯品種,分別或綜合采用:1)健康種薯和/或種薯殺菌處理,2)適時播種、高壟雙行、合理密植、肥水協調、去除中心病株等栽培管理措施,3)晚疫病發生和流行的及時預測預報,4)合理使用農藥防治,5)及時清秧、擇時收獲,6)產后種薯殺菌處理和分級貯藏等措施;做到產前控制主要病源;產中及時控制病程,防止流行;產后種薯處理后分級貯藏。技術適用于我國西南地區馬鈴薯晚疫病的控制。 2006年獲得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師范大學 聯 系 人:雷云濤 聯系電話:0871-5518051 郵編:650092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5.6%克·腈懸浮種衣劑(小麥)、15%克·多·福懸浮種衣劑(水稻)和15%克·福·萎懸浮種衣劑(玉米),種衣劑配方產品采用高分子成膜和緩釋技術,解決種衣劑包被在種子表面后種子透氣、透水和正常吸水、吸脹以及生根發芽難的問題。相關種衣劑具有綜合防治云南省小麥、玉米和水稻苗期主要病蟲害的作用,包衣后小麥增產7.3%-16.0%、水稻苗期鮮重提高3.5%-22.2%,玉米增產8.2%-18.9%。包衣后小麥比常規藥劑處理增產2.7%-11.2%、水稻苗期鮮重比常規藥劑處理提高13.6%-34.1%、玉米種衣劑普遍優于生產上常用的種衣劑19號(20%克福懸浮種衣劑),產量最高可比其提高8.6%。至2002年底,試驗示范種子包衣技術155.13萬畝,其中小麥13.45萬畝、水稻12.32萬畝、玉米129.36萬畝。適合中國南方省區使用。 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農作物原種 繁育中心 聯 系 人:李小林 聯系電話:0871-5892506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迪慶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征集、引進省內外青稞品種資源389個品種材料,其中冬青稞168份,春青稞221份。評價篩選出地方品種9個,系統選育出長黑青稞、短白青稞、黑六棱、99-1等4個品種,篩選引進6個品種,選育冬性品種10個,春性品種9個。建設2400畝優質青稞良種繁育基地,其中食用型品種長黑青稞、短白青稞、黑六棱、99-1等品種1200畝,繁種地平均單產達275千克/畝,比當地生產水平200千克提高37.5%。加工型品種青海黃、白青稞等品種1200畝,繁種地平均單產達419千克/畝,比當地生產水平250千克/畝,提高67.6%;通過優良品種選育、播期試驗、肥效試驗、密度試驗、除草試驗、病蟲害防治等栽培技術研究,總結出青稞栽培模式,形成《無公害青稞生產技術規程》。完成中心樣板區建設11500畝,其中春作區6500畝,冬作區完成5000畝,春作區平均單產達253.51千克/畝,比當地生產水平單產提高17.78%。冬作區平均單產達337.52千克/畝,比當地平均生產水平提高35.01%。 “長黑青稞、短白青稞”已通過云南省審核。 2007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迪慶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閔康 聯系電話:0877-8224209 郵編:674400 聯系地址:香格里拉縣和平躍升21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10、國家級優質秈型軟米水稻品種“云恢290” 技術簡介:“云恢290”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分孽力強,株形緊湊,劍葉挺直,落粒性好,大粒大穗,籽粒長型,穎尖無色,無芒,不落粒,米粒細長,品種谷殼黃色,外觀商品性好,米飯柔軟.口味好,食味滋潤可口帶有回甜的清香味,冷不回生,油亮光滑。生育期150-170天,比雜交稻“秈優63”晚熟5-10天。1994年至2001年在彌勒縣等35個點進行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59.6422萬畝,平均畝產600千克左右。技術成熟、安全、適用范圍廣,目前省內年播種面積在20萬畝以上,適宜云南海拔1400米以下地區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60-170天。株高100-110cm.適宜在800-1500米海拔地區種植, 1995年由國家科委審定榮獲“國家級新產品”。2001年通過省審定,2002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技術來源:國家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李小林 聯系電話:0871-5892506 郵編: 650205 聯系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 電了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銀光”是云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選育的粳稻軟米新品種。組合為研系2107/合系34號,經5年7代選育,株高約100cm,穗長19.3cm,穗粒數為110粒左右,千粒重26.5g,屬偏穗重型品種,分蘗力中等,移栽后不易換苗,葉片前期稍披,拔節后直立,株形良,谷殼黃色,無芒,不落粒。全生育期180天左右。稻米食味品質好,豐產穩產性高,耐寒性強和稻瘟病抗性強。2000-2002年累計示范推廣28.3046萬畝,適應于云南省海拔1700-2000米范圍及四川涼山州、貴州西北部、湖南、湖北等類似地區種植。 2001年通過省級審定。2003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粳稻育種中心 聯 系 人:趙國珍 聯系電話:0871-5892641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市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光”雜交粳稻組合“云光8、9號”,利用生態育種法篩選出適合云南生態條件的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和7001s,分別與自育優質強恢復系“云恢11號”和“云恢124”組配出強優勢的兩系雜交粳稻組合,株高105cm,每穗總粒數150-160粒,結實率85%-93.6%,千粒重27.5-28.2克,全生育期155-170天。“云光8號”平均畝產605.26千克。“云光9號”的平均畝產為656.87千克。“云光8號、9號”一般畝產在600-650千克之間,高產區為750千克左右,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7%-14%,成為云南省自育的大面積推廣的兩系雜交粳稻組合品種。適宜在云南中南部地區推廣種植,也適宜在貴州畢節、四川西昌等省外粳稻區推廣種植。 “云光8、云光9號”分別于2000年和2002年通過省審定,“云光9號”2002年11月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盧義宣 聯系電話:0871-5891474;1390886465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市北郊龍頭街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云光8號 技術簡介:“滇系4號”是云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選育的不落粒型粳稻新品種,于1995年雜交,組合為越光/合系24號//合系34號,經過5年8代選育而成。滇系4號株高90cm左右,分蘗力較強,桿硬,葉片直立,株型較好。穗長約20cm,每穗粒數120粒,谷殼金黃,谷粒較短圓,無芒,不落粒,千粒重25.1克,全生育期175天左右。2001-2003年累計示范推廣50.0028萬畝,增產稻谷2789.7萬千克,適應于云南省海拔1600-2050米地區、黔西北、湘西山區及四川涼山州等地種植。 2001年通過云南省審定,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粳稻育種中心 聯 系 人:趙國珍 聯系電話:0871-5892641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市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滇超2號”系1996年云南省農科院超級稻課題組從國際水稻所新株型(超級稻)材料96IRNPT94-10中選出的一個單穗,經過3年6代系統選育而成的優質、高產、抗病、抗倒新品種。稻株葉型緊湊、葉片挺直,株高適中,根系發達,莖稈粗壯、分蘗長勢旺,分蘗力強,葉片直立內卷,穗粒結構合理。生育期適中,后期耐寒性強,需肥量中等,抗倒伏,抗病性強等優勢,適當減少穗粒數,降低著粒密度,提高結實率、充實度。2002-2004年度累計示范37.10萬畝,全省加權平均增產58.24kg/畝。適宜海拔1400米到1750米稻區推廣種植。 2004年5月通過省復審。2005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楊從黨 聯系電話:0871-5892502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光14號”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外引光敏核不育系“蜀光612S”與自育的抗寒性強恢復系“云恢808”配組而成。“云光14號”株高100-110cm,,每穗總粒數160-170粒,結實率85%-93.6%,千粒重26.5-28.2克。糙米率83.0%、精米率69.0%、整精米率56.5%、直鏈淀粉14.96%、膠稠度104.0(類型:軟)、糊化溫度等級3.0、粗蛋白8.36%、堊白度34%、堊白面積10%、米粒長5.96mm、長寬比為1:2.49。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全生育期150-170天,較相同海拔下秈優63早熟8-12天。2001-2005年累計推廣“云光14號”133.26萬畝。2004-2005年在越南累計推廣37.2萬畝。適宜云南省海拔1400米以下稻區種植和貴州省畢節地區的秈稻區種植。 2000年通過省審定;2002年獲植物新品種權;2005年獲越南農業農村發展部批準種子進口不需要配額限制;2007年通過越南農業農村發展部新品種認定;2008年在越南注冊“云光14”商標。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盧義宣 聯系電話:0871-5891474;1390886465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粳優5號”是云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選育的優質粳稻新品種,組合為云粳優1號/云粳優2號,1999年雜交,經4年6代選育而成,品種株高約100cm,穗長21.6cm,葉色淡綠,分蘗力較強,每畝有效穗可達31.9萬。株形較好,稈硬抗倒。穗部著粒均勻,每穗總粒數120粒,實粒數100粒,熟色好,谷粒細長,谷殼黃,無芒,落粒性適中,千粒重25克,全生育期175天左右。稻米品質好;香味濃郁,精米外觀油亮,籽粒細長,適應性廣;2003-2005年,累計示范推廣云粳優5號56.1893萬畝。從滇東北的昭通、曲靖到滇西的大理、保山、臨滄,從滇南的文山、紅河到滇西北的麗江河谷都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適應于云南省海拔1500-1900米地區、黔西北、湘西山區及四川涼山州等地種植。 2005年通過省審定,2007年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粳稻育種中心 聯 系 人:趙國珍 聯系電話:0871-5892641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市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超6號”是1997年用復交組合密陽23/云玉1號//玉糯2號/金黃126后代與國際水稻所香米材料IR64719-168-3雜交,經5年8代穿梭選擇育成的高產、抗病、香型粳稻優質米新品種。品種移栽后返青快,分蘗強,前期株型松散,后期緊湊,成熟時轉色好,青稈黃熟。一般株高90-110cm,穗長17-20cm,穗總粒數95-156粒,結實率85%,千粒重24-27克,全生育期165-170天。需肥中等,抗條紋葉枯病,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米粒透明,具有清香味,糙米率83.0%,精米率72.5%,整精米率67.5%,直鏈淀粉含量16.9%,膠稠度68 mm,糊化溫度7級,粗蛋白含量7.34%。已在全省5個地州示范33.94萬畝。適宜海拔1400米到1750米稻區推廣種植。 2003-2004年參加省區試,2004年通過田間鑒評,2005年通過省審定,2007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 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楊從黨 聯系電話:0871-5892502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鳳稻14號”系選用抗性及品質較好的中丹2號為母本,著名的高產及品質好的滇榆1號為父本,地理遠緣雜交選育而成的高寒粳稻新品種。株高90cm左右,耐肥抗倒,分蘗力強,劍葉直立,株型好。最高莖蘗數50-60萬/畝,有效穗38-40萬/畝,穗長17-20cm,每穗總粒數90-100粒,結實粒80%左右,千粒重24-25克,穗粒重結構協調合理豐產性好。籽粒短卵圓形,短頂芒,不易落粒,出糙率84.2%,精米率79.0%,整精米率65.8%,長寬比1.73,堊白粒率3%,堊白度1%,堿消值6.6,膠稠度92mm,直鏈淀粉15.72%,蛋白質6.16%,白米,米粒透明,外觀及食味品質好。品種主效大、豐產性好;品種×地點、品種×年份互作方差、變異系數小,穩產性好,在云南推廣適應性較廣。 1999、2001年分別通過州、省品種審定,2003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宋天慶 聯系電話:0872-2481226 郵編:671005 聯系地址: 大理市鳳儀鎮大理州農科所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鳳稻15號”系以04-2865為母本,“滇榆1號”為父本雜交,再經十一年十二代連續定向選擇育成的高寒粳稻新品種。該品種屬矮桿多穗類型,穗、粒、重結構協調合理,豐產性好;早熟、耐寒性強,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綜合抗性強,產量穩定性好,適應性廣;出糙率、堊白米率、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較高,整精米率、堊白度兩項達二級,外觀及食味品質較好。歷經株系、品比及州、省中北部區試,畝產550.49-811.18kg。在海拔1950-2200米稻區推廣。 2002年通過省、州品種審定,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宋天慶 聯系電話:0872-2481226 郵編:671005 聯系地址:大理市鳳儀鎮大理州農科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鳳稻16號”是以合系15號為母本,鳳稻9號為父本雜交育成的優質高產穩產早熟耐寒高海拔粳稻品種。該品種莖稈粗壯,耐肥抗倒,分蘗力強,劍葉直立,株型好,穗長16-19cm,每穗總粒數100-105,結實率80%左右,單穗重2.1克左右,千粒重25-26克,出糙率81.2%,精米率74.8%,整精米率69.3%,堊白米率12.00%,膠稠度100.00mm,直鏈淀粉含量18.77%,蛋白質含量7.45%;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抗白葉枯病、稻曲病及惡苗病。產量較對照種顯著提高,省、州區試產量提高4.26-13.13%,大面積示范推廣產量較各地對照種增產10.81-82.8%,適宜在海拔1950米以上地區推廣種植。 2004年通過省審定,2005年11月被農業部授予品種權。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宋天慶 聯系電話:0872-2481226 郵編:671005 聯系地址:大理市鳳儀鎮大理州農科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鳳稻17號”系以合系15號為母本,鳳稻19號為父本雜交,經六年八代異地異季定向選擇育成的高海拔粳稻品種。品種屬中桿多穗類型,株型、穗、粒、結構協調合理,熟期適中、耐寒性強,抗稻瘟病及白葉枯病,綜合抗性強,產量穩定性及外觀、食味品質顯示突出。品種主效大,品種×地點互作方差、變異系數小,產量穩定性好。歷經各級試驗的嚴格篩選鑒定,大理州中北部區試兩年平均畝產657.25千克,省中北部區試兩年平均畝產593.72千克;適宜在海拔1950米以上地區推廣種植。 2003年通過省審定,2005年11月被農業部授予品種權。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宋天慶 聯系電話:0872-2481226 郵編:671005 聯系地址:大理市鳳儀鎮大理州農科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鳳稻17號 技術簡介:德農系列優質軟米和香軟米品種是德宏州農科所水稻研究室選用德宏遮放米老品種毫木西、毫棍桿、黃板所與外引的IR24、IR22等水稻品種雜交,選育出“德農202、德農203、德農204、德農206、德農211”等五個品種。與滇隴201相近,株高125-134cm,每穗粒數129.2-150粒,結實率79.8-82%,千粒重30克,分蘗力中等,易脫粒。高抗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和稻瘟病,耐肥性和抗倒伏能力強。有熱吃爽口、冷不回生、口感柔軟的德宏標準“遮放米”優點,全生育期142-155天。其中,德農203和德農211已通過省品種審定,德農202、德農204、德農206已通過德宏州品種認定,在德宏、版納、思茅、保山、大理、臨滄等累計推廣面積156.85萬畝。適宜云南省海拔1400米以下的秈稻區種植,但該品種如遇缺水、缺肥或秧齡太長,均會出現早穗現象。 2002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德宏州農科所水稻室 聯 系 人:董保柱 聯系電話:0692-2105985 郵編:678400 聯系地址:潞西市芒市團結大街163號 電子郵件:Sqz_[email protected] 德農系列 技術簡介:“德優2號”和“德糯2號”是德宏州農科所水稻研究室選育優質稻品種,與滇隴201相近,比“汕優63”晚熟5-6天,株高110cm左右,每穗粒數110-150粒,每穗實粒數101.1粒,結實率80-85%,千粒重32-34克,抗稻瘟病、白葉枯病、輕感紋枯病,精米率、粒長、堿消值、膠稠度、蛋白質含量等5個指標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糙米率、長度比、透明度、蛋白質含量等5項指標達到國家二級米標準。全生育期140-158天。產量高、米質好、抗性好和適應性廣的優點。在2001-2002年省區試中平均畝產達511千克。適宜在云南省海拔1300米以下的秈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德宏州農科所水稻室 聯 系 人:董保柱 聯系電話:0692-2105985 郵編:678400 聯系地址:潞西市芒市團結大街163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該品種是用遠緣雜交方法育成的優良品種,組合為東風F331/IR64。“紅優1號”株高90-105cm左右,穗長23-26cm,穗粒數120-160粒,結實率90%左右,千粒重29-32克,谷粒黃色有頂芒,米飯香軟,冷不回生,品質達到農業NY122-86《優質食用稻米》優質米標準。品種莖稈粗壯,株型緊湊,抗倒伏,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輕感紋枯病,全生育期155天左右,比對照汕優63早熟5天,大面積示范和推廣的實際畝產量在400-600千克之間,高產田塊可達680千克。適宜在滇南地區推廣種植 2001年7月通過省審定,2001-2003年連續被云南省農業廳列為云南省重大農技推廣項目;2003年6月經省農業廳和科技廳聯合推薦申報國家農業部和科技部《優質專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研究》首批項目。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紅河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李勇成 聯系電話:0873-3643300 郵 編:661100 聯系地址:云南省蒙自縣人民西路龍井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紅優1號 技術簡介:“文稻8號”是文山州農科所利用地方香軟優質稻滇屯502作母本,與外引香型材料泰引1號雜交選育而成的香軟優質水稻新品種。株型緊湊,葉色濃綠,后期青稈黃熟,株高100-110cm,全生育期143-148天,全株具有清香味。穗長21-26cm,穗總粒數129-168粒,穗實粒數94.7-139.4粒,平均結實率83.6%,谷粒無芒或少許短芒,易脫粒,千粒重29-32克。膠稠度100mm,直鏈淀粉含量16.47%,堿消值4.7,整精米率75.6%,米粒型長寬比2.93。綜合抗性較強,高產穩產,一般單產500-550千克,適宜于海拔1500米以下稻區種植。 2005年通過省審定,2006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文山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李云 聯系電話:13887639990 郵編:663000 聯系地址:文山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文稻8號” 技術簡介:“楚粳26號”是楚雄州農科所用“(楚粳2號/768)/云玉一號]/合系30號”雜交選育而成。該品種屬中粳中偏早熟種,全生育期165天左右,株高95-100cm,株葉型較好,分蘗力強,穗大粒多,穗粒數120-130粒,結實率80-85%,千粒重25-27克,谷殼淡黃色,熟色好,穎尖無色、無芒,落粒性適中,食味品質好。稻瘟病抗性較強,抗條紋葉枯病。2004-2008年,全省累計推廣種植178.5萬畝,經多年實收或測產214個點(戶)307.71畝,平均畝產673.35千克,比原主栽品種畝增52.14千克。適宜云南省海拔1500-1850米稻區種植,省外類似稻區亦可種植。 2005年通過省審定,2006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006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楚雄州農業科學研究推廣所 聯 系 人:李開斌 聯系電話:0878-3012974 郵編:675000 聯系地址:楚雄市果園路1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楚粳27號”是楚雄州農科所用“楚粳22號/合系39號”雜交選育而成。屬中粳中熟種,株高100-105cm,株葉型好,莖稈粗壯抗倒伏,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穗粒數130-150粒,結實率80-85%,千粒重23-24克,谷殼黃色,熟色好,穎尖褐色無芒,落粒性適中。米粒似珍珠,食味品質好,葉穗瘟抗性強。全生育期170-175天。2007-2008年,列入省超級稻品種分別在彌渡、祿豐、大姚、麒麟四縣區重點示范,彌渡縣連續二年百畝加權平均畝產超過900千克,最高畝產達940.73千克。2006-2008年,全省累計推廣種植478.76萬畝。適宜云南省海拔1500-1850米稻區種植,省外類似稻區亦可種植。 2005年通過省審定,2006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007年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品種,榮獲2007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楚雄州農業科學研究推廣所 聯 系 人:李開斌 聯系電話:0878-3012974 郵編:675000 聯系地址:楚雄市果園路1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品種來源于云南省臨滄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屬一季中熟秈稻種,全生育期156天,株高121cm,穗長23.1cm,穗粒數135粒,結實率83%,千粒重27.8克,分蘗力中等,成穗率65-70%,出糙率為79%,整精米率為64.1%,堊白粒率10%,堊白度1.5%,直鏈淀粉含量17%,膠稠度85mm,粒長6.8mm,粒長寬比3.0。2003-2004年參加云南省優質稻區域試驗,平均單產595.7千克。2004年云南省種子站組織保山、紅河、文山、大理、臨滄五地(州)生產試驗,平均單產636.8千克。2004年臨滄市示范4.5萬畝,平均單產454千克,較對照臨優1458畝增產51.2千克,增幅為13%。適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1500米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2005年通過省審定。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臨滄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人:劉玉文 聯系電話:0883-2132761 13988365892 郵編:677000 聯系地址: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鳳翔街道南天路294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臨秈22號 技術簡介:“岫粳11號”由保山市農科所選育,株高99.9-105.7cm,穗長16.8-18.8cm,穗總粒數100.7-120.5粒,穗實粒數84.0-105.4粒,結實率為83.0%-85.0%,畝有效穗28-36萬,千粒重23-24g,全生育期167-175天。耐肥抗倒,株型好,劍葉直立,難落粒,谷粒黃白色。在高產區平均畝產750-850kg,中低產區平均畝產550-700kg,生產中比大面積生產品種增產5%-10%。抗稻瘟病和條紋葉枯病,抗寒性較強。稻米外觀品質中上,食味品質優,糙米率82.0%,精米率75.3%,整精米率50.7%,堊白米率50.7%,直鏈淀粉含量17.08%,蛋白質含量9.03%。2002-2006年推廣面積50.838萬畝,平均單產545.25千克,每畝比對照增產52.56千克,增產10.67%,累計增產稻谷2671.829萬千克。適宜海拔1450-1800m的中海拔粳稻區種植,特別適應騰沖、龍陵低溫多雨的生態區域。 2004年通過省審定。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保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釧興寬 聯系電話:0875-2213421 郵 編:678000 聯系地址:保山市隆陽區永昌辦事處太保北路50號 電子郵編:[email protected] 岫粳11號 技術簡介:“昌粳8號”株高90-105cm,穗長17-20cm,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葉片角度較小,劍葉直立,葉片內卷,受光較好,穗實粒數135粒左右,千粒重25-26g,結實率85-92%,谷粒橢圓形、白殼、白米,精米率75%左右。難脫粒,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全生育期170--176天。“昌粳9號”株型緊湊,分蘗力強,劍葉直立,受光較好,表現優質、抗病、高產等特點。株高125cm,穗長22cm,穗實粒數128粒,空秕率8.8%,千粒重27克,難落粒,全生育期178天。累計推廣面積104萬畝,適宜在海拔1500-1900米地區種植。 “昌粳8號”2004年通過田間鑒評,2005年通過省級審定。“昌粳9號”2007年通過省級審定,2007年獲云南省農業廳推廣一等獎;2008年優質水稻品種“昌粳8、9號”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昌寧縣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所 聯 系 人:趙炳華 聯系電話:0875-7131142 郵編:678100 聯系地址:昌寧縣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滇型雜交粳稻“滇雜31、滇雜32、滇雜35、滇雜36號”新品種,株型緊湊,劍葉挺直,桿硬不倒伏,谷粒黃色稍長,穎尖白色,落粒性適中,穎殼淡褐色,穎尖淡紫色,落粒適中,熟相好。株高90-100cm,單株有效穗7-12穗,劍葉長25-28cm,劍葉寬1.28-1.50cm,穗長18.6-22.1cm,穗總粒數128-146粒,穗實粒數114-180粒,結實率72-93%,千粒重24克左右。全生育期165-188天。品質好,食味好、冷飯不回生,稻瘟病抗性強;超親優勢和競爭優勢明顯,產量高;耐瘠薄;適應性廣。“滇雜31”在保山市2005-2007年連續3年百畝連片示范種植經專家現場驗收,平均產量超過900千克,達到中國超級稻產量指標;2001年至2008年“滇雜31、滇雜32、滇雜35、滇雜36”在云南省及周邊省區累計示范推廣222.61萬畝。適宜我省及周邊省區海拔1400-2100米地區種植。“滇雜31、滇雜32”2002年通過省級審定;“滇雜35、滇雜36”2006年通過省級審定。“滇雜31、滇雜32”2008年獲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授權。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 聯 系 人:金壽林 聯系電話:0871-5225055 郵編:650201 聯系地址:昆明市北郊黑龍潭云南農業大學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甜玉1號”是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加強甜型早熟玉米雜交種。一般春播80天,夏播73天,冬播128天即可吃青。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淡綠色,株型松散,株高184cm,穗位高60cm,成株葉片數16片。花藥紫色,穎殼紅、白色,花絲紅、白色。果穗錐型,穗長17.5cm,穗行數14.4行,穗軸白色,籽粒白、紅、黃、紫、灰等多種顏色,半馬齒型,百粒重33.0克(鮮重)。在昆明地區出苗至成熟120天,比白甜糯早24天,需有效積溫2000℃。外觀品質好,果皮柔嫩,適口性好,較抗大小斑病、銹病、穗粒腐病。特點為:新穎性、一致性和穩定性,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較廣,抗病、抗逆能力強,綜合性狀表現較好,適宜在與云南曲靖、玉溪、楚雄、巍山,貴州貴陽、銅仁、遵義,四川宜賓、綿陽,湖北恩施、宜昌等氣候相似的地區及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地區種植,在云南、廣西南部低海拔地區可作冬玉米開發。 2002年通過省審定,同年獲得國家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2003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同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番興明 聯系電話:0871-589250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五彩玉米 技術簡介:“云優19號”是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硬質胚乳優質蛋白玉米雜交種,集中溫帶和熱帶亞熱帶種質的優點,具有突出的抗病性,有效地解決了目前國內大面積推廣的優質蛋白玉米品種抗病性差的問題,子粒白色、硬粒、穗軸后期脫水快、霉壞少,高抗玉米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穗粒腐病。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穩產。目前已在云南省及周邊省份累計示范推廣150多萬畝。適宜在云南省文山、保山、大理、昆明、紅河、玉溪、德宏、臨滄、思茅等地及周邊省相鄰地區種植。 2002年通過省審定。2003年由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共同推薦為“國家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獎技術進步二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番興明 聯系電話:0871-589250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云優19 技術簡介:“甜糯888”是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優質鮮食玉米雜交種。株高184cm左右、穗位高69cm左右、平均穗長17.6cm、穗粗4.4cm、穗行數13.9、行粒數29.5、百粒重41.1克,籽粒白色。蛋白質含量11.63%,脂肪8.63%,總糖7.32%,粗纖維3.62%,支鏈淀粉40.03%。田間植株生長健壯、整齊清秀,外觀品質好,食味佳,熟期一致,抗大、小斑病,抗倒伏,豐產性好。具有蔬菜、水果、糧食和飼料的利用價值。一般夏播85天、冬播133天即可吃青,可作為冬玉米品種開發運用,正反兩季種植。目前已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市累計示范推廣55.2萬畝。適應范圍廣,適宜在中低海拔的地方推廣,在低海拔地區可作為冬玉米品種開發運用。 2002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并通過云南省品種審定。2006年榮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番興明 聯系電話:0871-589250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優質甜糯888 技術簡介:“云瑞21”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優質高油玉米雜交種。屬中晚熟品種,幼苗長勢強,成株清秀整齊,株型披散,抗葉部病害,活桿成熟。平均株高287.2cm,穗位高115.5cm,穗長19.3cm,穗粗4.7cm,穗行數14.2,行粒數35.3,千粒重311.0g,出籽率83.4%,單株有效穗1.06,單株生產力139.0g,單穗粒重150.2g,果穗柱型,籽粒白色馬齒型,商品相較好。在南部地區生育期119天左右,適應性較廣,抗病、抗逆能力強,綜合性狀表現較好,產量高、抗性好、品質優。目前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375.1萬畝。在云南省思茅、臨滄、紅河、德宏、文山、玉溪等州、市海拔300-1900米的適宜地區示范種植。 2005年通過省審定,2007年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品種權,同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發明類一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番興明 聯系電話:0871-589250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云優78”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育的優質青貯玉米雜交種。成株整齊,株型披散,莖稈堅韌,根系發達,抗倒伏,抗旱,活稈成熟。高抗穗腐優質、高產、抗多種病害(抗灰斑病),適合糧食和飼料兼用。在云南省中北部地區生育期130天左右。具有突出新穎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特點。目前已累計推廣應用67.48萬畝左右。在云南省臨滄、文山、紅河、思茅、大理等州、市適宜推廣種植。 2006年通過省審定,2008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番興明 聯系電話:0871-5892503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桃園村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云優78 技術簡介:“紅單3號”由紅河州農科所于1998年選育而成,品種商品性和內在品質好,容重12S/L,粗蛋白晚熟單交種,全生育期116-165天,株高246-285cm,穗位高73-112.9cm,果穗長柱形,果穗長17.7-22cm,穗粗4.9-5.1cm,穗行數14-16行,行料數34-36粒,穗粒數462-551.6粒,千粒重292-330克,出籽率80-86%,籽粒黃色半硬粒型。植株整齊,生育性狀好,種子頂土力、幼苗生長勢強,生育后期持綠性好,綠葉活稈成熟;抗逆性強,抗灰斑病、穗粒腐病、青枯病、大小斑病、矮化葉病、銹病;用于烤酒出酒率高,飼用產蛋率高。豐產性狀好,適應性廣。品種加權平均單產481.88千克,比主推品種興黃單892增產14.9%。在云南省麗江、保山、楚雄、大理、臨滄、思茅、昭通、曲靖、玉溪、文山、紅河等11地州以及廣西種植示范都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 2008年申報“優質高蛋白玉為主紅單3號的選育及利用”成果鑒定,分別獲紅河州科技進步一等獎,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同年申報“優質高蛋白玉米紅單3號的推廣”獲省農技推廣一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紅河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李勇成 聯系電話:0873-3643300 郵 編:661100 聯系地址: 云南省蒙自縣人民西路龍井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高蛋白玉米紅單3號 技術簡介:“云麥42”系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用抗銹782×云麥29作母本,用YKLO-PAM“S”作父本雜交,經多年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品種弱春性,棒狀穗形,白殼、頂芒、紅粒、角質,穗粒數32粒,千粒重47.8克,屬多穗大粒型品種;全生育期174-188天,中熟;蛋白質含量達14.8%,濕面筋含量達35.2%。品質優,豐產,穩產,適應性廣,千粒重高,熟期較早,整齊度好。1992-1994年參加品種比較試驗,畝產201.6-299.8千克,較對照增產10.3-22.6%。1995-1997年度參加省地麥良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70.4千克,比對照增產13.5%。截止2006年已在云南省大面積推廣,累計面積600多萬畝。適合在我省海拔1300-2200米的旱地大面積推廣種植。 獲2003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獲2004年度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于亞雄 聯系電話:0871-5892504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糧作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云麥42 技術簡介:“云雜3號”是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利用重慶溫光敏核不育系C49S-87與云南自育恢復系組配育成的溫光敏兩系雜交小麥品種。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溫光敏兩系雜交小麥品種。品種的顯著特點是分蘗力強、產量優勢顯著、抗寒耐旱性好、田地(煙地)麥兼用、品質好。株高75-80cm,分蘗成穗一般5-6穗/株,最高18穗/株;穗粒數45-50粒,最高122粒,千粒重45-50g,最高62g;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粗蛋白含量12-14%,濕面筋28-36%,面筋指數65-85%,干面筋8-10.5%。中抗白粉病,條銹病抗條中31號,不抗條中32號。生育期151-211天,平均180天;在云南中北部地區煙地種植可達到中筋到強筋小麥標準;作田麥一般畝產400-500千克。雜交小麥新品種,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煙后地麥區一般單產200-350千克;在田麥區畝播種量4-5千克,地麥區5-6千克。1999-2003年云雜3號在云南、重慶、越南等地累計示范推廣8.5萬余畝,在90%以上的大面積示范推廣中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15%以上,最高的畝增產達115千克。適宜在云南海拔2400米以下的田麥和煙后地麥區種植。 2004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楊木軍 聯系電話:0871-5892511,13508804974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昆明北郊龍頭街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兩系雜交小麥 技術簡介:“云選11-12”系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組合NG8319//SHA4/LTRA,品種屬春性,幼苗半直立,株型緊湊,分蘗力強。葉片細長,色深綠,葉勢披垂。株高92cm,莖稈細但彈性好,植株清秀整齊。生育期161天,比對照鳳麥24早熟1天,前期生長發育慢,抽穗遲,后期灌漿成熟快,能遲播早熟,有利于避過霜凍。圓錐穗型,長芒、白殼、白粒、角質、易脫粒,穗粒數40粒,千粒重40.3克,屬多穗型品種。品質較優,蛋白質含量14.67%、濕面筋含量33.5%。高抗銹病,輕感白粉病。2001年度品比試驗,比對照增32.4%;2001-2003年省田麥區試,較對照增17.8%;生產應用中表現出適應性強、豐產性及穩產性較好,一般比當地品種增產10-15%。“云選11-12”已成為云南小麥生產上優質、抗病的主要替換品種之一,累計推廣應用103.5151萬畝,2006年收獲面積31.16萬畝,2007年收獲面積40.14萬畝。適宜在土壤肥力中下等的田塊以及土壤較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旱地上種植,適宜云南省海拔高度800-2500米的范圍種植。 2003年10月通過省審定,2005年被選定為云南省田麥良種區域試驗的對照品種。獲2007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于亞雄 聯系電話:0871-5892504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 昆明北郊龍頭街省農科院糧作所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小麥11-12 技術簡介:“文麥6號”系文山州農科所選育,屬春性種,幼苗直立,分蘗強,株型緊湊,生長整齊,單株有效分蘗0.6個,穗長9.5至10cm;穗錐形,長芒、紅殼,白粒、角質,成熟一致,易脫粒,株高90-95cm,穗長9.5-10cm,穗粒數40-45粒,千粒重48克;蛋白含量12.07%,濕面筋35%,容重789克/升,硬質率90%,出粉率72%,全生育期164天。抗旱、抗稈銹病、葉枯病、感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耐瘠抗旱性強,優質、高產、適應性廣。田、地麥兼用。一般單產均在300-350千克之間。適宜1200至1700米海拔地區種植。 2001年通過文山州審定,2004年省審定,2001年獲文山州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州農業局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2005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省農業廳科技成果推廣二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文山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劉樹英 聯系電話:0876--2144226 郵編:663000 聯系地址:文山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文麥6號 技術簡介:“靖麥7號”是曲靖市農業科學學研究所采用人工雜交系統選育而成的旱地小麥新品種。抗旱、耐寒、抗病性強、植株綜合性狀好,高產、穩產,白皮白粒,蛋白質含量11.54%,濕面筋含量30.39%,籽粒油潤光澤。1995年-1997年以最高畝產473.8千克,平均畝產264.7千克,比對照增11.1%的優勢通過省區試。1995年進入生產性示范,2004年示范推廣49875畝,畝增產48.3千克,增21.6%;2005年示范推廣62670畝,畝增產36.1千克,增20.2%;2006年示范推廣56520畝,畝增產39.2千克,增21.9%。累積推廣示范50.35萬畝,平均畝產228.86千克,畝增產40.36千克。除曲靖市范圍外,紅河、昆明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 2000年8月通過省審定。2005年獲曲靖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6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曲靖市農業科學學研究所 聯 系 人:唐永生 聯系電話:0874-3212483 郵編:655000 聯系地址:曲靖市麒麟區南寧南路334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靖麥7號 技術簡介:“臨麥6號”是臨滄市農科所選育的一個面條、饅頭專用小麥新品種。屬春性種,幼苗直立,植株整齊,莖桿彈性好,葉片挺立,分蘗中等,株高90-106cm,穗長9.4-10.1cm,結實小穗18個,不實小穗3個,穗粒數47-59粒,千粒重54克,柱型穗,無芒、白殼、紅粒、半角質種,為抗性:中抗條銹、葉銹,不發稈銹,抗寒、抗旱、抗倒伏,耐粗放耕作,全生育期147-161天。生長勢強,豐產、穩產性能好。2008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50萬畝,最高單產526千克,一般單產250-450千克。適應于海拔1300-1900米的水稻-小麥”、“玉米-小麥”、“烤煙-小麥”兩熟區種植。適宜臨滄、保山、大理、昆明、紅河、曲靖、普洱、麗江、等州市推廣應用。 2003年通過省審定,同年獲得臨滄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得云南省農業廳推廣成果二等獎。2008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臨滄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楊國敏 聯系電話:0883-2132765 郵編:677000 聯系地址: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南天路202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臨麥6號 技術簡介:“麗薯1號(原名85克疫)”是麗江市農科所太安基點1985年從內蒙古烏蒙農科所引進克疫天然實生種子育苗移栽產生的分株選育而成。中晚熟品種,植株半擴散,株高81cm,莖粗壯、淺紫色,葉綠色,復葉大,有3-4對側小葉,葉面微皺,花冠紫紅色,塊莖扁圓形,紅皮、淡黃肉,芽眼深淺中等,商品薯率71%,休眠期長,耐貯性好。抗重花葉病毒病,中抗輕花葉病毒病,中抗晚疫病。塊莖品質:鮮薯維生素C含量25.1毫克/100克,淀粉含量16.8%,干物質含量22.9%,還原糖含量0.27%,粗蛋白含量1.85%。出苗后生育期105-120天。具有高產、抗病、優質、適應性廣等特點。1990年應用于生產,累計示范推廣面積42.95萬畝。累計示范推廣24.6萬畝,新增鮮薯7380萬千克。適宜在云南、貴州畢節、四川、重慶、湖北恩施和宜昌、陜西安康西南一作區種植。 2001年先后通過地區和省品種審定并參加全國馬鈴薯區試。2007年4月通過國家品種審定。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楊煊、王紹林 聯系電話:0888-5121611 郵編:674100 聯系地址: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祥和路229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麗薯1號 技術簡介:“麗薯2號(原名90單薯選)”來源于1985麗江市農科所太安基點承擔全國馬鈴薯雜交實生種子聯合區試域試驗,由內蒙呼蒙所提供的呼自79-172×NS79-12-1組合,經育苗移栽于1990年大田生產利用的無性五代中進行單薯選擇繁育而成。屬中晚熟品種,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25天。株型直立,株高86cm,莖粗1.36cm,莖、葉綠色、葉片較寬大、花冠白色、天然結實性中(其實生種子繁育、能產生高產單株)生長勢強,結薯早,薯塊膨大快,結薯集中,薯形扁圓,白皮白肉,芽眼淺而少,薯塊外觀商品性狀好,休眠期長,耐貯藏,抗晚疫病,高產、優質、適應性廣。干物質含量18.53%,淀粉12.73%,蛋白質2.3%,19種氨基酸總量1.79%,還原糖0.3%。1995-2005年全省累計示范推廣4.07萬畝,比當地主栽品種畝增鮮薯175.9-1070千克。適宜于云南省冷涼山區作一季凈作或間套作。 2004年先后通過麗江市和省審定。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楊煊、王紹林 聯系電話:0888-5121611 郵編:674100 聯系地址: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祥和路229號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優質、鮮銷型甜脆蠶豆品種“云豆324”是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品種呈大莢大粒型,干子粒種皮種臍綠色,百粒重132克,鮮籽粒百粒重356.4克;中熟,中矮桿株型,株高82.9cm;干子粒粗蛋白含量25.59%,鮮子粒單寧含量0.067%,糖份含量13.49%。栽培響應力高;中矮桿株型,分枝力強,分枝角度小,抗凍耐肥力強,最高鮮莢產量2200千克/畝。適宜云南省中、低海拔的蔬菜產區種植。 2002年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技術來源: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包世英 聯系電話:0871-5892500 郵編:650205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龍頭街云南省農科院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技術簡介:“鳳豆9號”是以鳳豆1號為母本,20151為父本,經有性雜交育成的蠶豆新良種。莢性狀、株型結構、抗逆力與雙親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籽粒商品性較好,與“鳳豆一號”比較表現為:1、百粒重提高3.18-13.35克,種皮破裂率為0,商品性好。2、品質有較大提高,粗脂肪含量提高0.68%,淀粉含量提高8.49%,單寧含量較低,是優質的糧飼型和加工型蠶豆良種。3、產量提高3-18%,廣適性好。4、抗逆力有所提高,抗寒、抗倒、耐漬。5、熟期提早3-8天,屬早熟品種。1995年起在云南省蠶豆主產區示范推廣種植。 2002年通過大理州農作物審定,2003年通過省審定,2002年3月通過省科學技術成果鑒定。 技術來源:云南省級計劃 單位名稱: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聯 系 人:陳國琛 聯系電話:0872-2481226 郵編:671005 聯系地址:大理市鳳儀鎮大理州農科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